
穿过“一线天”,抬头只见一条石梯,栈道“挂”在面前。这石栈窄窄的,竟有一百多米长。它一边紧依石壁,一边下临悬崖。石栈分前、后两段,中间有一架十余米长的吊桥连接。若是拉起吊桥,不只是断了路,连上面的栈道也被遮掩得严严实实。过了吊桥,还有“老虎嘴”,两块巨石夹着一道豁口,中间仅容一人通过。在当年的黄崖洞保卫战中,17岁的八路军战士崔振芳就在这里凭借天险,一人打退了日军数十次进攻,消灭敌人数十名,最后壮烈殉国。有诗颂曰:
云崖险峰一线天,断壁幽谷泻银泉。
英烈肝胆照青史,太行浩气万古传。
黄崖山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兵工厂所在地。1937年7月,八路军军工部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参谋长的指示,将榆次韩庄的修配所迁到这里。在黄崖山建立兵工厂,建厂初只有200多工人,经半年边生产、边建设发展到近700人,取名“军工所一所”,受军工部直接领导,对外称“流动工作团”,后改称“兵工营”。主要生产步枪、手榴弹、马尾弹、五○炮等。每年所生产的武器可装备十六个团,是当时八路军的主要兵工基地,同时也是侵华日军的心腹之患,多次派兵进剿,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。
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,日军三十六师团第四、第六混成旅共5000余众,陆空联合,进犯黄崖洞,企图一举摧毁兵工厂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彭德怀和左权将军的亲自指挥下,凭借天险与敌血战八昼夜,歼敌千余人,赢得了敌我伤亡六与一比的辉煌战绩,“开中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记录”,又一次粉碎了华北日军妄图摧毁八路军军工生产的阴谋。中央军委在《战役综合研究》一书中,评价这次保卫战为“1941年以来反‘扫荡’的模范战斗”。
美国友人韩丁曾有一首《游黄崖洞》,写得就是这次战斗:
云凝屏障似堡垒,
风伫红旗若磐石。
鬼斧神工,
劈此峡谷小径,
砍此峭壁平台。
半山腰间;
山涧淙淙。
这是八路军兵工厂的旧址,
它是藏在太行深处的宝藏。
如玉引人,
比金珍贵。
锤炼的炉火曾在这里熊熊燃烧。
峭壁一端,
石垒羊工小屋,
几尺见方,高不过人,
这是左权将军的指挥部。
联络、开会,
皆在这方寸之地。
将军消瘦的身躯,
穿着破旧而不合身的上装。
他焦急地等待着
年轻战士血写的捷报。
他们扼守着通向黄崖洞的峡谷,
眼如利箭,
逼视着远方墙垒;
警觉的耳朵,
听得见每一块卵石滚动。
一千对五千,
七天又七夜,
潺流中号手倒下,
号角声回荡天际。
清泉冲刷敌尸,
污血染红小溪。
脚步无声,
尸塞峡谷。
处于险境的兵工厂暂得拯救,
陈旧的机床依然飞转,
直到敌人从另一条被出卖的小径偷袭上来。
饱尝战火的世界哪,
数不清的亡灵。
战火延刈到珍珠港,
在备受折磨的地球另一边。
站在太行山巅,
岂不见人类理智失控后酿成的灾难?
小溪渐渐变暖,
莫不闻小号手那如啸的号角?
在左权将军遇难的小屋前,
我默默肃立;
脱帽、致敬、心在筛动。
湖南兄弟、太行人民,
请接受我深深的悼念。 (来源:上党新闻网) |